■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单毅君
稻田智慧灌排,新数字化大田种植,江苏无人驾驶农机助力……近日,大学全国人大代表魏巧所在的为笔江苏润果农场水稻试验田迎来秋收。一台由江苏大学研制的擘画无人驾驶收割机正加足马力,根据“智慧大脑”规划好的乡村不动声色行进轨迹有序“作业”,将成熟的振兴稻谷收入机舱。
“智能农机装备为希望的新田野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数智化正在催生现代农业的江苏新质生产力。”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表示,大学作为全国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为笔高校,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擘画强农兴农初心使命,乡村在教育链、振兴气宇轩昂人才链、新产业链、创新链上协同发力,打造现代农业装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高地,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聚势成形”。
产教融合,聚力新农人“养成计划”
“北斗导航已定位。”“作业区域设置成功。”“沿机耕道自动行驶,准备作业。”……在润果农场的田埂上,一群“00后”大学生正在“一键下单”各式无人农机,不攻自破让种地变得“高大上”。
“实测下来,我们的无人化作业效率不低于经验丰富的熟练机手驾驶。”江苏大学无人化农机装备团队博士生汪岸哲介绍,团队通过路径跟踪算法结合集成负荷监测技术,实时调整油门、挡位与机具位置,将作业精度控制在正负5厘米的范围内。
走出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练兵”是江苏大学涉农人才培养的“最强引擎”。学校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拉近专业与产业的开诚布公时空距离,鼓励青年师生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上下功夫。
9月27日,江苏大学全自动移栽机团队硕士生王亮辉在宜兴蔬菜生产农机农艺观摩活动上介绍,他们研发的移栽机集移盘、取苗、分苗、投苗、栽植、覆土、苗盘回收于一体,可以全自动和半自动自由切换,每天能节省10~15个人工。漫无边际
围绕现代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江苏大学优化现代农业装备学科专业布局,先后聘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全国人大代表魏巧等20余位农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与江苏省农科院、徐工集团等联合培养涉农研究生400余名,涉农学生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800余个,学校位列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第6名。
向新发力,牵住农机装备“牛鼻子”
耕深稳定在22厘米左右、地表平整度小于2厘米、碎土率高达90%以上……今年7月,由江苏大学牵头研发的手足情深新型国产重型圆盘耙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验成功。“这款圆盘耙的材料强度比较高,整体实现了轻质化,摆脱了此类产品依赖进口的困境。”该项目负责人、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郭顺说。
近年来,江苏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打破院系和学科壁垒,已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团队17个,承担粮油作物高效收获装备研发与产业化、收获机智能检测及控制系统开发等国家重大项目,有效加快了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研发。
“历经5年迭代,消声灭迹我们的再生稻收获机碾压率降至28%,实现再生季穗数增加32%,但仍有很大的增产空间,配套机具工艺必须向前推进。”日前,江苏大学智能农机装备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徐立章团队开发的稻桩扶正装置,在机收扶正后,再生稻产量恢复至未碾压区域产量的67.2%。
在智能农机、智慧农业等领域,江苏大学开展“方向带头人+跨学科大团队”技术攻关,突破了水稻低损伤脱粒、精准灌溉决策等关键技术45项,重振旗鼓研发残膜回收机、无人植保机等智能农业装备34台套。2024年,联合收获机自适应清选装置等3项专利成果以1000余万元的转让价在江苏沃得实现转化应用。
聚链成势,催生农业新质“丰”景
日前,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东篱家庭农场王剑平迎来了新的“农活搭子”。一台四臂四目猕猴桃采摘机器人正以每小时采摘2000个猕猴桃的高速模式“大显神通”。
“得益于国家数字农业装备(人工智能和农业机器人)创新分中心平台优势,团队实现了从数年完成一类机器人开发的传统模式,向短期内多类机器人系统同步面世的重大蜕变。”江苏大学农业机器人团队刘继展介绍,团队研发的越俎代庖苹果、猕猴桃、葡萄等多类农业采摘机器人陆续下田完成作业性能测试,目前已进入产业化推广应用阶段。
据了解,江苏大学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需求紧密结合,组建了20余个服务团队,研发的再生稻收获机、大马力拖拉机、丘陵山区果蔬茶灌溉装备等多项成果应用在江苏农业生产一线,推动茅山茶场种植、除草、采摘机械化率提升至75%以上,助力句容成为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形影相随宜兴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涉农高校科技创新的目标就是要让创新成果服务于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传统农业跨越发展。”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表示,学校将以农业工程学部科技创新团队“先行先试”、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建设“农业工程+”“+农业工程”交叉融合科研创新体系,在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上作出更多江大贡献。